接近 10 年前的 2013 年,Facebook 創始人馬克·扎克伯格,以 30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 Oculus VR,掀起了之后幾年火熱的 VR 浪潮。現在正火的「元宇宙」,當時還叫「超元域」。
當時,硅谷巨頭的焦點,其實并不是做到最好也就是「游戲主機」規模的 VR,而是更「普世」的 AR——在不屏蔽現實的情況下,還能讓用戶看到虛擬物體。
當時,Magic Leap 在沒有原型機的情況下,從谷歌、阿里等巨頭手中拿下 27 億美元融資;老牌公司微軟推出混合現實頭顯 HoloLens,將所有傳感器集成到一個頭盔之上,看起來炫酷無比。
但事與愿違,和 VR 一樣,AR 在 2017 年之后陷入低潮期。不論是 Magic Leap 還是 HoloLens,都只能在 B 端求生存。
和時尚一樣,科技也有輪回——今年,在「元宇宙」已經熱度稍降的情況下,AR 眼鏡產品竟然重回大眾視線。
根據最新數據,國內 AR 公司 Nreal 剛剛發布的兩款 AR 眼鏡產品,一天之內就賣出了 1200 萬元,創下新紀錄。
AR 眼鏡,怎么又火了?
1854 年 10 月的克里米亞戰爭中,英軍第 93 薩瑟蘭蘇格蘭高地團,以排成一排的隊列,頂住了俄羅斯騎兵的沖鋒。英國戰士的紅衣,啟發戰地記者留下了「細紅線」(Thin Red Line)神話。
曾經將這條紅線帶到錘子手機上的老羅,也在近期以該名稱注冊了新公司,并且直言不諱,這次要進軍的是 AR/VR 領域,并且很可能還是軟硬都做,「最次也能做成 OPPO、vivo 檔次」。
羅老師的想法,和老搭檔吳德周不謀而合,也選擇在同一領域進行創業。
這個名單上,還有更多名字和公司。這些連續創業大佬,以及消費電子巨頭的入局不是偶然,他們看到的是,AR 頭顯行業,似乎距離「iPhone 時刻」已經越來越近。
傳聞中的蘋果 AR 頭顯|Apple Insider
iPhone 的創造者,始終被認為擁有「定義賽道」能力的蘋果公司,近一年關于其 AR 頭顯的消息不絕于耳。最新的一則,是其頭顯可能被命名為「Reality One」,感覺非常「玩家一號」,也暗合了其混合現實系統「RealityOS」的傳聞。
更令人欣喜的消息來自市場端:8 月 27 日 AR 公司 Nreal 在國內正式發售 Nreal Air 和 Nreal X 兩款 AR 眼鏡,一天之內在天貓電商平臺賣出了 1200 萬元的成績,創下了天貓平臺 XR 品類(VR/AR)單日銷售額歷史紀錄,單日銷量/銷售額超天貓平臺過去 60 天 VR/AR 智能眼鏡品類總和。
AR 在國內市場重回風口,其中可能有一部分「元宇宙」的功勞,但更重要的是,背后的中國公司,對 AR 的真正「落地」,做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行動。
2012 年,谷歌聯合創始人謝爾蓋·布林,在一個慈善晚宴上首次秀出尚在原型階段的谷歌智能眼鏡 Google Glass,從某種意義上開啟了近十年來的 AR 大幕。
如果不是因為粉絲們過于「發燒」,谷歌智能眼鏡的前景本來很好,最后卻因為大眾對于隱私暴露的敏感,含恨推出消費級市場。
接棒的 Magic Leap 和 微軟 HoloLens,目標和谷歌完全不同,以「下一代計算平臺」的架勢高舉高打,把尚不成熟的光波導、手勢識別等技術一股腦塞進一個幾百克重的頭顯之中。
尷尬的事情是,集合了眾多功能后,頭顯尺寸和重量不可控,導致 AR 頭顯重量和 VR 頭顯類似,佩戴非常不舒服;同時,由于使用了各種尚不成熟的技術,使得產品成本飛升,最終單價做到 2 萬元以上,徹底無緣 C 端市場。
而真正的消費級產品,從來都是平衡的產物。
Nreal Air 主打輕薄時尚,和普通墨鏡十分相似|Nreal
這次在國內市場重新火熱起來的產品,從形式上主打輕薄,最大程度壓縮機器尺寸和重量,更易佩戴;在功能上,拋棄過多尚不成熟的先進技術,主打「隨身巨幕」,一方面讓用戶更易了解機器的作用,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目前已有的海量 2D 和 3D 內容。
以 Nreal Air 為例,一款非常接近普通墨鏡的外形的 AR 眼鏡,整機做到了 79g 的重量,即便還不能做到普通眼鏡的形態,但已經是目前 AR 眼鏡產品里最輕的之一。在眼鏡中,采用具有「自發光」特點的 Sony Micro OLED 屏幕,利用有機材料涂層在電流下發光。更高的發光效率、幾乎為 0 的灰度,讓顯示色彩更加自然真實。在佩戴的眼舒適上,Nreal 也采用了極高的標準,同時拿到德國 TUV 萊茵的低藍光、無頻閃、Eye Comfort 三項認證。
通過線纜、或者適配器連接上手機、平板或者電腦,用戶可以在眼前投射出的等效 130 英寸的「浮屏」上觀看長短視頻,甚至寫文檔、瀏覽網頁。如果你想的話,甚至可以直接躺在床上欣賞大片,再也不怕手機或者平板電腦砸在臉上。
同時,這款眼鏡的定價精準地定在了 2500 元以內,這個接近終端游戲主機和投影儀的價格區間,讓喜歡嘗鮮的年輕用戶無負擔購買。而另一款眼鏡 Nreal X 定價 4299 元,真正利用技術把全面比肩企業級 AR 頭顯的全功能 AR 眼鏡做到了「眼鏡」形態和消費級價格。相比于此前動輒兩萬元以上的 AR 頭顯,Nreal 的兩款眼鏡有著天壤之別。
正因為有了這樣不同于硅谷的產品思路和打法,國產 AR 眼鏡迎來了一次新高潮。
2007 年,喬布斯從口袋里掏出的 iPhone,拉開了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的時代大幕。
現在,人們依然遵循慣性,期待著傳說中的蘋果 AR 眼鏡,能夠正式定義出一個賽道。不過,在人們已經對「下一代計算平臺」有所期待的當下,行業領跑者是否仍非蘋果莫屬,已經是未知數。至少國內正在「搶跑」AR 的公司,未必甘愿一直做跟隨者。
相比于國外巨頭,中國 AR 公司也有屬于自己的優勢。
首先,國內強大的供應鏈,保證了創業者可以迅速迭代產品,尤其是像 AR 眼鏡這樣仍沒有成熟標準和定論的消費電子產品。Nreal 創始人徐馳曾經透露,在展會上告訴外國同行,自己的產品一年能迭代 7 次,讓對方震驚不已。
人們對于 AR 眼鏡的最終想象大概就是這樣|Firstpost
其次,國內巨大的市場,大批對優質產品有好奇心的年輕用戶群體,是創新公司堅實的「培養皿」。當下,手機產品創新力減弱,作為新型消費電子的 AR 眼鏡產品,更容易受到年輕消費者的青睞。而有了消費市場的反饋,反過來又能促進產品更快迭代,生態更快速地成熟。
另外,不少國內公司掌握了發展「節奏」,沒有像歐美同行一樣「冒進」,而是利用 AR 低潮期磨練技術,培養生態。例如,Nreal 在早期主推歐美市場,一方面進行產品完善,一方面培養開發者生態。待到時機成熟,才在國內正式發布。
最后,更多人才加入行業,加速 AR 發展。以 Nreal 為例,近 500 人的團隊中有 70% 以上的人做研發,通過自研的光學引擎、空間定位和 3D 交互系統,讓消費級的 AR 眼鏡,也能達到 B 端產品的體驗,同時畫面更清晰明亮。
能讓消費者買單的 AR,更有可能有未來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國內正在「搶跑」AR 賽道的公司,可能會繼續保持領先優勢。至少目前國內市場的反饋,給了創業者們明確的鼓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