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博博會”2號展廳,市民在天幕屏前感受歷史長河。
□大河報·豫視頻記者 張晶晶 文 白周峰 攝影
為什么要去博物館?
——第九屆“博博會”火爆的盛況,或許能說明答案。
人群里,一位80多歲的老人停留在幾幅蘇繡展品前,細細觀察、凝望,稍許,她掏出手機,拍下一組照片。
9月2日的“博博會”現場,老人的外孫女牽著她的手,引領她在展廳參觀。
全國645個博物館匯聚在此。千年之前、千里之外的故事盡在眼前和腳下。
她戴上AR眼鏡,湖南博物院的展廳和鎮館之寶即刻在眼前呈現;她感受5G全息投影技術,俯瞰大運河,眺望鎮江金山寺;她跟隨五千年前新石器時代出生的數字人“玉玲瓏”穿越時空,抵達每一個文物所處的時代;她邁進“元宇宙”體驗廳,用手勢擺動感受粒子流動、宇宙萌發。
未來已來。穿越千年而來的文物,有了自己的聲音、情緒、故事。科學家們把黑科技搬進博物館,自此,你與藝術互動的方式,有了各種可能性。
AR眼鏡里有乾坤
一副AR眼鏡能夠展開的故事,比我們想象中更豐富。
9月1日,“博博會”河南展區中心,河南博物院鎮館之寶“蓮鶴方壺”復制品引發圍觀。旁邊,體驗AR眼鏡的人排成長隊。
不要小看它。戴上這副小小的AR眼鏡,當你看向文物時,眼前會即刻出現智能識別的畫面,展品360度立體旋轉,向你展示它的全貌。
你的耳邊響起聲音,你聽到它出生的年代、它美麗精巧的構造和動人的故事。
甚至,會有消失的遠古神獸從它的頭頂徐徐走過,千年的文化穿越了時空,來到你的面前。
你也身處故事之中,當你對它說話,它會做出回應。
聽它講完故事后,摘下眼鏡,再細細品味眼前真實的文物,你感慨它的厚重,你跟著它隨時間倒流,感受那段歷史的輝煌,暫時忘卻自身的煩惱與現實的悲歡。
今年7月,湖南博物院應用了這款AR眼鏡,在“博博會”展廳的體驗中心,戴上眼鏡,游客即可“進入”湖南博物院,觀賞馬王堆漢墓的出土文物。
在博物館實際應用時,游客戴上AR眼鏡,還能更方便地找到最順暢、便捷的展廳參觀路線。
這款眼鏡的制造者、人機交互和人工智能企業Rokid公司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,這款眼鏡已在全國近百個博物館和景區落地。
“AR技術賦能全國博物館數字化建設,給大眾提供三維立體視覺+語音+手勢交互的全新游覽體驗,呈現聽、視、觸,全方位多模態的交互。”該負責人說,實際應用時,AR眼鏡還可以用技術“復原”遠古的文物、“修復”破損珍貴文物。
元宇宙與博物館的碰撞
在“博博會”2號展廳,不間斷播放歷史影片的一塊巨大的流線形天幕屏,讓不少觀眾駐足、拍照。
影片講述的內容,從混沌初開的遠古天地、文明孕育的青銅時代、星河燦爛的漢唐盛世、物華天工的明清歲月,到奔月飛天的現代傳奇。
天幕屏自然向上延展至頂部,置身其中,觀眾邂逅燈火長明的長信宮燈,漫步只此青綠的千里江山,穿梭天眼中的浩瀚宇宙,在歷史長河里暢游無阻。
天幕屏的制作者妙文國際相關負責人楊吟凱介紹,異形屏幕造型的空間,能把屏幕和人的距離更拉進,從而使人產生更多沉浸式互動。
他說,在20年前,博物館大多是以陳列為主體。2010年前后,開始有博物館設計打造聲、光、電多媒體技術展館。
而如今可以明顯感受到,沉浸式的、大場景的、體驗互動性的影音空間,在博物館中的應用將會越來越多。
怎樣把交互和沉浸融合在一起,使人通過五感,觸碰感知到內容、體驗上下五千年的時空變化?
——這就要說到當今熱點概念“元宇宙”了。在那塊天幕屏的背面,有一個泛著金屬光澤的精致圓球,它是一個“元宇宙智能交互終端”。
拿起圓球,面對攝像頭,它會識別你的性別和年齡,并使你成為畫面中的一個虛擬角色。你前后挪動圓球,畫面中的“你”開始走動,進入元宇宙中的展館,開啟虛擬看展之旅。
你可以是一個遠古時代刀耕火種的原始人,可以是漢唐盛世的浣紗女,可以是奔月飛天的宇航員,可以與李白對詩飲酒,與孔子相談甚歡。
你身處其中,能看到、聽到、觸摸到,能與其交流——畫面和場景隨著你的動作和語音產生變化。即使相隔千里,你也可以與另一個手持圓球的虛擬角色在元宇宙里相逢,在線攜手漫游其中。
楊吟凱解釋,這個元宇宙智能交互終端,集智能分析、生物傳感、體征分析、視覺識別、多維捕捉等多種技術于一體。通過它與元宇宙系統結合,可以實現與展示影片等的互動,甚至可以進行數字化運營,把場館數字化做得更好。
博物館的創新力
在“博博會”上,還有可隨時化身講解員的虛擬“數字人”,可立體展示文化內涵的全息投影技術,裸眼3D、光場虛擬、3D打印、AR和VR技術、智能展廳控制系統、人臉識別……
關于數字技術在博物館領域的創新應用,南京博物院理事長、名譽院長龔良教授在開展《博物館的創新力與影響力》講座時介紹,數字文化產品,在博物館里起到吸引人的亮點作用,非常重要。“博物館里有很多想表達的傳統文化的概念,光靠通過展品是無法表達的,需要通過數字技術的手段表達出來。”
在故宮博物院展區,觀眾可以立體化遠程參觀全景故宮、數字文物庫、故宮名畫記等,實現故宮深度“云”游。
數字人“玉玲瓏”通過三維建模,擬真皮膚材質,動作捕捉定制而成。她來自于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,親歷了漫長的歷史歲月,所有歷史文化她都知道。在展廳,她化身展覽主持人帶領觀眾逛展。
還有透明OLED一體機的應用。當觀眾輕觸屏幕,展示的文物瞬間就被激活,相關文物信息躍然屏上,且展示文物畫面可以360度隨心旋轉,從不同角度認識文物,真正走進文物。
龔良教授表示,我們遇上了一個快速發展、創新發展的時代,一個博物館高質量發展的時代,一個5G的時代,要加速適應時代要求的博物館事業的發展,創新的手段應是傳統+現代。
那位年過八旬的老人在逛展的年輕臉龐中略顯突兀,她的外孫女說,她年輕時是一名教師。孫女說,聽說“博博會”在鄭州舉辦,她主動要求前來。在展廳人來人往中,老人的身影緩慢、氣定神閑。那是一個受到充分的自然科學和人文歷史熏陶的人。博物館里,新的科技和古老的文明交錯,人們變得理性、溫和。
本文轉自:大河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