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上起來,按掉鬧鐘,戴上眼鏡,異地戀的女友在屏幕中沖你微笑,開啟一天的美好;走在路上,戴上眼鏡,規劃的路線在你面前展開,避開擁堵的早高峰;來到辦公室,靠在符合人體工學設計的座椅中,戴上眼鏡,打開客戶發來的Excel表,就算坐一天頸椎也不會難受;晚上下班回家,戴上眼鏡,一邊躺在床上一邊看電視,累了就閉上眼睛直接休息,再也不用掙扎著從客廳爬回臥室了……
這樣的場景已經不再是科幻電影畫出的“大餅”了,也不再是谷歌、蘋果、微軟這些大廠的“專屬”。今年4月19日雷鳥創新在京東上架雷鳥Air,隨后4月26日影目科技的INMO Air上市,8月23日Nreal舉行國內首場AR發布會,看起來,下一個國民消費級國產AR產品已經在路上了?
1.場景:從B端到C端
其實,如果從谷歌發布Google Project Glass算起,AR眼鏡的演化已經經歷了10年之久。
早年間,隨著人們對技術的巨大期待,巨頭的入場、資本的加持,AR產業進入了一段快速成長期。資料顯示,當時包含谷歌、微軟、微軟、Facebook在內的“大廠”紛紛切入AR領域,并誕生了諸如微軟HoloLens這樣具有象征性的硬件產品,還讓Magic Leap等明星初創公司一時風頭無限。
但漸漸地,虛擬現實產業走過了從高峰到低谷的Gartner曲線前半程,并從2017年起逐漸步入“寒冬”。受到技術限制,人們發現AR眼鏡高昂的成本和笨重的體積并不適合消費級市場,因此這段時間主要應用于軍事、工業、醫療等B端場景。
不管怎么樣,技術的發展總是大致符合摩爾定律的。2020年開始,市場又逐漸迎來復蘇前兆;2021年市場更是風起云涌,除了久未發聲的創業公司們陸續重新出現外,巨頭也紛紛布局,小米、OPPO相繼發布AR眼鏡、高通推出新一代XR芯片、谷歌、Facebook等企業宣布進軍。
這同時也伴隨著應用場景從B端到C端的豐富。
除了作業輔助、產品質檢、遠程協作等行業級之外,在消費級應用中,典型的使用場景主要基于AR眼鏡實時信息顯示、智能指引和第一視角攝錄功能,這些功能將與傳統移動端游戲、旅游、運動、影視等APP結合開發出一系列AR端特色應用。
這也讓早期技術發燒友們有了“嘗鮮”的方向。
根據Wellsenn XR數據,截止2022年2季度,全球AR頭顯出貨量已經達到8.6萬臺,同比增長28%。盡管AR當前出貨量整體仍以B端市場為主,但二季度增量主要來自于雷鳥、Rokid、Nreal、影目等國內AR新勢力企業發布的消費級AR眼鏡,例如雷鳥Air、Rokid Air、Nreal Light/Air、影目Air均取得了數千臺的出貨量。
而從2022年全年來看,全球AR出貨量預計為36萬臺,其中微軟Hololens 2達成10萬臺出貨量,Realwear實現5萬臺、愛普生實現2.5萬臺、Rokid實現3萬臺、Nreal 實現2萬臺的出貨量,即將發布的Magic Leap 2實現1萬臺的銷量。通過供應鏈獲悉,雷鳥和影目在2022年的出貨量目標也都在3萬臺左右。
可見,盡管2022年AR行業整體仍處于B端市場,但會逐步開啟消費級市場探索,并在大屏觀影、大屏游戲等部分C端場景取得一定的增長和突破。
2.格局:國產AR眼鏡格局初現
相比微軟 HoloLens2 系列霸榜全球AR市場,國內AR廠商分別從各自擅長的優勢細分領域切入,行業格局初現。
除了從Magic Leap出走后迅速搶占國內AR賽道先機的Nreal(太若科技)之外,其他消費級AR眼鏡玩家分別是主打信息提示的INMO,以及主打大屏觀影的Rokid,雷鳥則是選擇 Birdbath 和衍射光波導兩條技術路線,既有定位娛樂大屏的雷鳥Air,也有全球第一款全彩 MicroLED 光波導眼鏡。目前,這四家品牌的銷量預計可占整個消費市場的90%以上市場份額。其中,雷鳥、Rokid、INMO 三家的主要銷售渠道為國內電商平臺,Nreal的主要銷售渠道則為海外運營商渠道。
從具體落地場景來看,和國外的AR產品不同,國內廠商選擇從大屏觀影、大屏辦公、大屏游戲、消息提醒等這種比較高頻的功能點出發,優先解決佩戴體驗、產品價格這兩點最基礎的問題,再豐富內容生態,發揮“創新-擴散理論”,讓AR眼鏡由“早期采用者(Early Adopters)”普及至“早期體驗者(Early Majority)”,跨過量產的門檻。
例如,作為國內首款AR翻譯眼鏡,INMO Air號稱要打造“為世界添字幕”的即時體驗,和網易有道的合作算是為INMO的AI智能助手賣點又添了一把柴。
Rokid把游戲和辦公作為率先落地場景,游戲方面和內容引擎公司Cocos合作,為XR內容開發者創作更多便利;辦公方面則攜手釘釘,將個人數字化辦公空間“釘WorkSpace”在Rokid Air中落地。
新晉AR黑馬企業雷鳥延續其大屏基因,希望打造“口袋里的高清巨幕”,本月(8月)也官宣與理想汽車達成首發合作,雷鳥Air 將作為理想 L9 官方配件上線理想商城;此外,雷鳥還將和愛奇藝對智能眼鏡應用聯合研發;在游戲方面,雷鳥也已上線多款定制 AR 游戲,進一步豐富內容應用生態。
除此之外,OPPO、騰訊、羅永浩等手機/互聯網廠商也相繼加入AR賽道,可以看見,在不遠的未來,一場“軍備競賽”即將打響。
3.當下:率先滿足消費者需求
在技術路徑的選擇上,國內外也有不同的方向。
AR顯示技術路徑主要分為自發光的MicroLED、硅基 OLED(OLED on Si)、激光+MEMS微鏡以及反射式液晶顯示LCOS。
在光學模組的配置解決方案中,早年間,谷歌眼鏡選擇的方案是LCOS+棱鏡,目前則以 HoloLens和Magic Leap為代表的LCOS/MEMS+波導方案能實現高亮度、大視場角、高分辨率的兼顧,且體積輕薄、功耗適中適合做成眼鏡形態。
國內則“不求最全,只求最舒適”。廠商以滿足場景需求出發,主要以Micro OLED+Birdbath為主要技術路徑,代表產品有雷鳥Air,Rokid Air和Nreal Air等,在使用體驗上,也能滿足一般消費者的觀影、娛樂、辦公等需求。
這是因為,盡管國外各廠商在“竭盡全力”讓消費者體驗到一款性價比較高的AR眼鏡,但由于降低成本的手段主要通過降低光學模組的配置實現,因此這樣的方案也會顯著降低用戶體驗,而采用分體式方案雖然能降低芯片成本但也會造成使用者移動不便。
而AR入門產品能否打動消費者,除了跟光學技術積累息息相關,也需要滿足用戶體驗,并受到廠商“toC基因”的影響。
以雷鳥創新為例,一方面雷鳥在顯示技術、AI技術、人機交互等技術領域,以及在手機、智屏等IoT設備領域擁有相當的積累,并且在供應鏈及生產工藝方面具有較高水平;另一方面其自身在視頻、游戲等用戶場景上,也擁有技術、運營,乃至海內外生態合作等優勢。
2022年的618,上市僅兩個月的雷鳥Air 便快速登頂 618 京東榜首,并保持了 99% 的用戶好評率。618 期間,雷鳥Air還拿下了京東平臺AR眼鏡品類多項第一:京東618巔峰28小時智能生活品牌成交額TOP1、智能生活店鋪成交額TOP1、巔峰日競速總榜AR眼鏡品類TOP1、熱銷商家榜TOP1、熱銷商品榜TOP1、人氣商家榜TOP1、人氣商品榜TOP1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京東平臺上,雷鳥 Air 也是唯一一個單品用戶評論量超過 2000+ 的AR眼鏡。
AR世代,中國品牌目前與發達國家正處于同一起跑線上,而且基于市場規模優勢、工程師紅利、互聯網普及基礎等,在全球份額有望取得50%以上。隨著國產新晉AR品牌的崛起,也將給SoC、傳感器、光機、波導等環節帶來可觀的國產替代機遇。
“卷”的是廠商,“興”的是產業鏈。作為科技發燒友,豈可錯過“第一個吃螃蟹”的機會?
參考文獻:
《消費級AR賽道持續預熱,國內廠商有望在光學環節享受可觀價值量》,華安證券
《2022年 Q2 AR 眼鏡出貨報告》,維深Wellsenn XR